中央音乐学院原副院长最怕被人问,这首作品表(2)

来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年01月23日 03:45: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很多人对作曲家有一种误解,以为他们总是为了表现点什么才进行创作。事实上,作曲家写一首音乐可能就是为了听觉的审美理想,就是为了表现好听。

很多人对作曲家有一种误解,以为他们总是为了表现点什么才进行创作。事实上,作曲家写一首音乐可能就是为了听觉的审美理想,就是为了表现好听。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感受纯听觉之美是音乐艺术最重要的欣赏价值。正如美术是视觉的艺术,感受视觉的愉悦是美术作品最主要的价值一样。美食是味觉的艺术,没有人会问,一盘东坡肘子里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底蕴。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感受艺术本体的魅力,是看门道。一般观众看一幅画,总要探究画背后的历史、故事、画家的人生经历等。而画家看画,主要就是看构图、色彩、线条、光影透视等。欣赏音乐也是如此,越是专业人士,越是会倾向于在本体的层面上,从声音、组织架构等方面去感受音乐的魅力。


奥地利天才音乐家莫扎特的纪念邮票 新华社 图

理解音乐没有标准答案

不少音乐爱好者心里一直有一个“阴影”——不知道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对不对。周海宏甚至遇到过一些“发烧友”,发现他们也会陷入这种疑惑,总想找专业人士给出音乐背后的标准答案。

那么,听音乐究竟有没有标准答案?

根据心理学原理,声音只能够引起人们很粗糙、宽泛的联觉反应,这样宽泛的联觉反应对于确定任何一个具体内容来说,都是不完整的,这就导致了音乐理解中的主观性、模糊性、不确定性及多解性。

所谓主观性就是每个人会根据自己的联觉展开联想,没有客观的标准。所谓模糊性,就是联觉是模糊的,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抓不住具体的东西。不确定性,就是听音乐的时候一会儿想到这儿,一会儿想到那儿。这就必然导致多解性,不同的人对同一首作品产生不同的感受。

美国作曲家格什温有一首知名作品叫《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作曲家曾在这首作品的首演节目单上写下了一段解说词:作品表现了一个阳光和煦的早晨,一个美国人漫步去爱丽舍广场,他走过一个咖啡馆,又过了河,坐在左岸咖啡馆的露天席上……如果不看这段文字,只听音乐,谁能听出这是在法国巴黎爱丽舍广场和咖啡馆露天席?

不过,这种主观性、模糊性、不确定性及多解性非但不是音乐艺术的缺憾,反而是这门艺术的巨大魅力所在。音乐没有标准答案,它给每个人自由想象的空间,听音乐时你可以天马行空自由自在。音乐是最自由的艺术,也是最能培养人的想象力的艺术。

许多人对欣赏音乐有着刻板的思维模式,这主要来源于传统的音乐教育方法:老师先讲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创作背景、音乐主题等,而听众的任务就是对号入座,把老师讲的东西“听出来”。

莫扎特著名的《土耳其进行曲》一直被解释为表现了士兵行进,但不同演奏家的演奏方式大不一样,有的听起来确实像士兵,有的听起来则如同兔子在跳跃。演奏家尚且如此,怎么可能要求听众的理解和作曲家的表现意图保持一致?演奏家尚且如此,普通听众又有什么必要在乎自己的感受是不是和作曲家的初衷相吻合?

觉得自己听不懂,把一大批人挡在了音乐的大门之外。担心理解错,又把一大批人推出大门。其实人一出生,就在音乐的大门之内。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音乐中自由地体验情感、体验人生,也可以把自己的想象投射到音乐中。那么多伟大的演奏家、指挥家都是这样做的,我们还有什么顾虑呢?”周海宏认为,用感性的方式来对待音乐艺术的价值,音乐才能真正为人生增色添彩。

栏目主编:黄玮文字编辑:陈俊珺题图来源:周海宏在上海图书馆举行讲座

【来源:上观新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文章来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zyylxyxb.cn/zonghexinwen/2022/0123/576.html



上一篇:2021“因乐一起来”中央音乐学院考级美育展演涿
下一篇:中国音乐类高校排名发布,中央音乐学院冲上榜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投稿 |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编辑部|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版面费 |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